在建設黃河流域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集聚區道路上闊步前行
“保護好這個地方,有治理鹽堿化耕地的問題,也有治沙的問題。怎么擺布?要做好頂層設計。”
——習近平
農牧業是我市最大的特色和優勢,提升河套灌區現代農牧業發展水平是我們必須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務。近年來,我市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指示精神,著力建設黃河流域農牧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
加強生態治理
筑牢綠色發展根基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命脈,而高質量發展又是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治本之策,只有兩者統籌推進,才是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最佳路徑。
近年來,黃河流域我市境內大保護大治理成效明顯,成功獲批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并基本完工,烏梁素海湖區水質穩定在V類,完成國土綠化271.5萬畝,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分別從5.5%、26.9%提高到6.5%、28.2%。農業面源污染“四控兩化”行動扎實推進,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區被評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效明顯。尤其是在2021年,《“十四五”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規劃》獲批,完成年度投資7.2億元,烏梁素海流域保護修復、綜合治理分別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十大特色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和中國改革2021年度案例??偢汕凰吭u選為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完成林業生態建設76.6萬畝、草原修復22.1萬畝,空氣質量持續好轉,巴彥淖爾展開了一幅天藍、地綠、水清的水墨畫。
好產品源于好產地。如今的巴彥淖爾,以生態理念謀篇布局,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漸成“標配”,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越夯越實。未來五年,我市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地域全方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領域全過程推動發展綠色轉型,久久為功抓好黃河母親河保護、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推動地區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成為黃河流域創新性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示范區,讓巴彥淖爾藍天永駐、綠水長流、青山常在。
建設高標準農田
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
黃河流經巴彥淖爾345公里,滋養著1300萬畝耕地上的作物和150多萬人民,造就了“塞上糧倉”河套平原。但是,土地質量的不平衡,成為制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近年來,我市全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為建設黃河流域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奠定基礎。
近年來,我市創新制定了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的“一意見、三辦法”,即《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產品質量重要指示精神的實施意見》和《巴彥淖爾市土地流轉實施辦法》《巴彥淖爾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辦法》《關于推進涉農涉牧資金統籌整合的實施辦法》,為項目建設、資金整合、建后運營等提供了組織、政策保障,為項目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項目建設中,近年來,我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全部實行大破大立整治模式,已完成建設的124萬畝項目區,實現了“渠溝路林田水電技管”全配套,新增耕地10%左右,森林覆蓋率增加了4%~7%。委托清華大學和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484萬畝鹽堿化耕地“改鹽增草(飼)興牧”示范工程規劃》,在全國率先開展鹽堿地治理集成技術比對并進行推廣應用。近兩年累計完成鹽堿地改良20萬畝。
2019年至2021年我市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99.69萬畝,投資25.17億元,其中2019年項目建設任務全部竣工驗收,2020年項目基本完工,2021年項目建設任務75.6萬畝,在建面積61.37萬畝,開工率81%。如今,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取得了節水、增地、增產、增效等一系列成效,使得全市糧食單產高于全區平均水平,渠系水利用系數和耕地質量等級均有所提升,大大提升了土地產出率。2022年,我市將進一步加大鹽堿地改良力度,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32.5萬畝,不斷提升土地質量,實現耕地面積和產出能力雙提升,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打造種業“芯片”
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五原縣,一個小小的縣城,這里卻誕生了國內最大的葵花研究機構——三瑞農科向日葵技術研究院,2020年自主研發品種種植面積占全國食葵播種面積的31%以上。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關系產業安全和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市加大種子自主研發力度,良種覆蓋率逐年提升,為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提供了關鍵支撐,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
在葵花種子研發方面,近年來,三瑞農科公司加大科研力度,引領了中國向日葵品種雜交化和品質化兩次技術革命,目前已成長為中國向日葵種子行業的領軍企業,徹底打敗了統治市場多年的“洋種子”。在小麥種子研發方面,近年來,兆豐河套面業公司和科研院所合作將常規雜交育種與分子生物技術有效結合,已選育出兆豐5號、巴麥13號等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在自有基地和訂單戶推廣種植??坪臃N業、西蒙種業等公司也在玉米種子領域持續發力,已經躋身全國種子市場20強行列。
把種子安全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是我市一直努力的方向。從2020年5月開始,我市開始建設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基因庫,對沿黃濕地有特色的種質資源進行收集、保存、推廣、轉化,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目前,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基因庫種子收集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入庫作物種子、地方特色作物種子20000份,土壤標本6665份,植物標本1000份。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今年,我市將繼續開展種業振興行動,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良種化水平提升、優勢特色品種培育“三大工程”,推動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基因庫升建為國家級種質基因庫,新建種業園區8個,推動現代種業保育繁推一體化建設,為建設黃河流域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提供了接續不斷的動力。
強化品牌建設
提升農畜產品市場競爭力
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歸根結底是要發展現代農業。近年來,我市通過“天賦河套”品牌建設、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密切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等措施,筑牢維護農牧民利益的支撐保障,讓農牧民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身份變股東的轉變,農牧民獲得了更多“紅利”,實現了連年持續增收。
品牌興則產業興。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之一。近年來,我市加快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全面打響“天賦河套”品牌,農牧民享受到了更多品牌“紅利”。2021年,全市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85元,比上年增長10.2%。
密切農企利益聯結機制讓農牧民享受更多產業“紅利”。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糧油、果蔬、肉乳絨、蒙中藥材、飼草等優勢特色產業,建立了緊密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多種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著力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把產品做到高端,把產業做到極致,讓農牧民享受到更多產業“紅利”。據了解,依托特色產業,近年來我市培育引進了恒豐、中糧、圣牧高科等知名農牧業產業化企業。目前我市有農牧業產業化加工企業310家,注冊成立5500多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5%左右。通過訂單契約型、服務協作型、股份合作型等農企利益聯結方式,全市農企利益聯結覆蓋率已經達到80%以上,20萬戶農牧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近年來,我市農牧民來自利益聯結機制方面的收入約占全部收入的75%左右。
土地流轉讓農牧民享受到更多資產“紅利”。近年來,我市在充分尊重農牧民意愿、不改變土地用途、保障農牧民長遠收益的基礎上,運用法律保護、政策引導等手段,推動土地合理有序流轉,逐步擴大全市土地流轉、集約經營規模,從而增加農民收益。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321.59萬畝,占實際耕地面積1100萬畝的29.24%。為切實保障農牧民權益,我市建立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土地流轉經營主體支付的流轉收益首先用于繳納農牧民養老保險,鼓勵有條件的農牧民按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有效保障了農牧民權益。農牧民真正實現“土地變股權、農戶變股東,有地不種地、收益有保障”,從而獲得了更多資產“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