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度挖掘河套文化,自2005年開始,巴彥淖爾市委、巴彥淖爾市政府、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會等部門,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定期參與,每年以舉辦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的形式,在會上大規模集中研討河套文化,圍繞不同的議題,對河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做出規劃。按照合理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河套文化研討會成為挖掘河套文化精髓,傳承和弘揚河套文化的基礎工程。
2005年8月21日,首屆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促進會成立大會,在巴彥淖爾市維信高爾夫度假村召開,受到了中央及自治區領導的高度重視。本次會議以“河套文化的內涵特征”為主題,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專程到會參加研討,從不同角度對河套文化內涵進行深入闡述,提供了大量可資借鑒的前沿研究成果,并達成研究共識。本次研討會取得的豐碩成果與會議中所呈現的良好學術氛圍,載入河套文化研究和巴彥淖爾文化發展的史冊。
2006年8月22日,第二屆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會年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本次會議以“人文與水文”為主題,深入探討了河套水利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基礎地位。涉及了水文化概念的內涵與界定,加強河套水文化的研究,以及如何從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以及與經濟結合的視角來研究河套水文化等。為今后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更高的要求。對河套文化的成因、定位,有了全新的認識。河套文化的內涵不斷顯現,河套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
2007年8月24日,第三屆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會年會,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河套酒業集團召開。本次會議以“河套文化—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融”為主題,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河套文化的本質特征、形成演變、歷史地位及現實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一致認為,河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河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河套文化,對于促進和諧文化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2008年10月18日,第四屆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會年會,在呼和浩特新城賓館召開。本次會議以“陰山巖畫—中國北方民族文明之印記”為主題。本次研討會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和更高規格上展示了河套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是近年來河套文化研究成果的大展示、大檢閱,也是群英薈萃的一次文化盛會。特別是陰山巖畫學的創始人蓋山林主席的大會發言,史料有據、分析透徹、理念先進,使研討的主題得到了升華,進一步增強了我們保護好、宣傳好、研究好陰山巖畫這一人類瑰寶的信心和決心。
2009年8月24日,第五屆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會年會,在后旗巴音寶力格鎮寶源賓館召開。本次會議以“河套文化—戰爭與和平之演進”為主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科院、軍事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多名專家學者到會參與研討,圍繞建國60周年,充分挖掘河套文化中關于戰爭與和平的豐富內涵,特別是自古以來河套地區重要軍事戰略地位、漢代以來實行的和親政策以及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戰”與“和”的文化基因,探討其對于河套文化的生成以及對于豐富中華文化內涵的重要意義。
2010年9月17日,第六屆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陰山巖畫等北方巖刻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研討論證會,在巴彥淖爾西區黨政大樓會議中心召開。本次會議以“陰山巖畫—人類文明的印記,世界文化的瑰寶”為主題。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就陰山巖畫對河套文化發展的作用進行探討。河套文化研究日益深入,影響日益深遠。
2011年12月9日,第七屆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陰山巖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論證會在京召開。本次會議以“陰山巖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主體范圍和普遍價值”為主題,分別從陰山巖刻申遺的優勢、文化遺產的類別、遺產區類型、適用標準、遺產主題和文化定位等方面做了深刻闡述,并對遺產的唯一性、真實性、完整性提出獨到的見解;通過此次會議,將開啟陰山巖刻申遺的新篇章,對推動陰山巖刻如期進入國家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擴大河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供借鑒和啟示。
2012年9月18日,第八屆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會年會在臨河開幕。本次會議以“河套文化—遺產遺址集中展示與保護”為主題,旨在促進河套文化遺產展示與交流,擴大巴彥淖爾的影響,增進“泛河套文化圈”文化認同和交流通過此次會議,強調下一步要義無返顧地舉起河套文化建設的大旗,按照河套文化建設的第二個“三步走”戰略,讓河套文化建設不斷向前推進。
2013年12月21日,第九屆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召開。本次會議以“泛河套文化圈之文化語言趨同”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歷史文化研究專家進行了學術交流,并提交研討論文21篇。通過此次會議,強調要繼續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自治區“8337”發展戰略,堅持科學發展,繼續加大文化建設力度,不斷推動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2018年9月20日,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邀請河套學院、市委黨校、市文博院、市考古研究所的5位專家組成評審組對申報2018年度河套文化課題研究的38項課題開展了評審工作。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共收到由巴彥淖爾市7個旗縣區、市直單位、企業等申報的53份課題申報書。經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初審后,提交38項課題由專家評審,最終評選出29項課題,其中河套歷史方面4份、河套文化內涵方面4份、綜合文化方面6份、陰山巖畫方面6份、草原文化方面3份、文化產業方面3份、塞上江南·綠色崛起方面3份。專家們充分肯定了河套文化課題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表示今后一定會繼續支持河套文化研究工作,并提出要準確把握河套文化課題研究的導向和原則,提高河套文化課題研究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2019年6月16日-18日,陰山巖畫科考論壇啟動儀式在市黨政大樓會議中心隆重舉行?;顒佑砂蛷┠谞柺形麄鞑颗c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巖畫研究中心聯合舉辦,有來自中央民族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西安美術學院、河套學院、市文旅局、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市文物考古所、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等近4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并開展為期三天的田野考古調查,與陰山巖畫零距離接觸,聆聽來自陰山遠古先民的深情呼喚,觸摸陰山地帶草原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發展脈絡。陰山巖畫是我市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第六批重點保護單位,2012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我市境內分布有156個巖畫遺址群,主要集中在烏拉特前旗、中旗、后旗、磴口縣,現已發現5萬余幅作品。
2019年7月3日,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思想,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組織了文物考察團,在德泉所長的帶領下,深入烏拉特中旗呼魯斯太蘇木達格圖嘎查,實地考察了“厚契勒托拉亥”石器制作場遺址。在遺址現場采集到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疑似舊石器時代的器物,并與當地牧民進行了咨詢交流。這處石器制造場位于狼山山脈的北方30公里處,是一個老河床底部的基巖形成的一道小山梁,早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考古學家中國古人類研究專家、內蒙古文物考古先軀王宇平先生(“河套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者,也是“大窯文化”的第一發現人和奠基人。)在對陰山草原地帶進行考古調查時,在烏拉特中旗杭蓋戈壁蘇木西南方一小山梁上,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開采制作石器工具的制造場。這一重大發現,以真實的實物資料再一次證實了陰山地帶人類生存歷史的久遠。
2019年7月中旬,為了進一步實地感受區域特色文化,為2018年度重點課題《河套文化定義表述及其內涵研究》收集資料,同時為正在進行的“河套文化研究”展廳布展工作尋找素材及可借鑒的經驗,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組織全體人員開展為期兩天的考察調研活動,分別參觀了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制造場—大窯文化遺址及河套文化區域內黃河上中游分界點—托克托縣河口古鎮黃河拐彎處。通過考察,大家對河套文化區域內巴彥淖爾市周邊地區的文化現象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和認識,為河套文化研究的下一步工作打開了新的思路。
2020年9月14日,“河套文化研究展”開展儀式在巴彥淖爾市文博中心舉行。研究河套文化,挖掘文化精髓,傳承文化基因,弘揚時代精神。近年來,河套文化研究所深入挖掘、研究、傳承和弘揚河套文化,創辦了內部學術類刊物《河套文化》,成立了各旗縣區河套文化研究分所,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河套文化課題研究,陰山巖刻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陰山巖畫文物保護總體規劃》榮獲北京市優秀城鄉規劃獎,建成了中國北方地區最具權威性、具有學術價值的完整陰山巖畫數據庫。這一系列豐碩成果的取得,為河套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趙子斌部長強調,我們要放眼黃河幾字灣,充分利用河套文化研究展示平臺,集中宣傳和展示巴彥淖爾厚重的人文歷史,廣泛開展交流研討,深入挖掘所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講好“河套故事”。
2020年9月17日,黃河“幾字彎”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專家組到巴彥淖爾市調研并召開座談會。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內蒙古出版集團,以及黃河幾字彎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區內外專家組成的專家組一行,實地調研了巴彥淖爾市河套文化博物館、河套水利文化博物館、磴口三盛公水利樞紐,詳細了解了歷代河套人對母親河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創新,以及從古到今,在黃河治理、改造與經濟發展中堅強奮斗的全過程。與會人員認為,黃河“幾字彎”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黃河“幾字彎”的紅色文化寶藏,應該高度重視保護、開發、利用好紅色資源工作。推動文旅深度融合,不斷打造紅色文化品牌,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讓紅色精神生生不息。與會人員還認為,巴彥淖爾要以開放的格局加強泛黃河幾字彎各地區的文化交流和合作,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深挖內涵,聯合宣傳,讓地域文化走出去。特別是“天賦河套”作為巴彥淖爾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優質旅游商品“走出去”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巴彥淖爾市要在"天賦河套”品牌的引領下,繼續立足產業發展優勢,充分挖掘旅游產品潛力,積極推進旅游商品品牌打造工作,護航“天賦河套”公用品牌建設。積極融入“呼包鄂協同發展”“呼包銀榆經濟區”“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在促進地區旅游產業整體發展的同時,為巴彥淖爾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巴彥淖爾市是我國北方最早有古人類生活的地區之一,我國歷代北方人類在漫漫歷史長河歲月中,孕育了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河套文化,黃河文化、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和邊塞文化等繁多的文化景觀在河套文化中都得到充分的反映。
“河套文化”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文化景觀而言的。要確立一種文化景觀,不可忽視文化地理范疇的文化區劃和文化體系。按照習慣,文化區劃遵循三種方法,即以文化特質劃分的“形式文化區”、以行政區劃劃分的“機能文化區”和以特種文化意識劃分的“鄉土文化區”。根據河套文化的成因、演進和擴散形態,河套文化形成了自己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它具有顯著的文化復合體特征,即文化人類學所指的“文化叢”。它是某種特定文化體系的社會群體聚居后形成的一個文化區。“河套文化”是按照文化特質劃分的“形式文化區”,有自己的獨立文化體系(文化叢)。幾千年來,邊塞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在河套地區聚集、融合、傳承、積淀,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體系。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內涵、豐富的形式為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先秦以來,河套地區就是國家戍邊衛國的軍事重地。匈奴的崛起,兩漢的興衰,宋元遼金的戰跡,無不與富饒的河套沖積平原和水草豐美的巴彥淖爾相關聯。這里的生存優勢使先民們從四面八方涌來,特別是各民族在此和睦聚居,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多種文化有機交融的特殊的河套文化體系,蘊藏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陰山巖畫是世界上最大的巖畫寶庫之一;巴音滿都呼出土了大量恐龍化石和其他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蛋化石;境內趙、秦、漢長城蔚為壯觀;遍布于全市各地的古城遺址和古墓葬群,尤其是沙金套海漢墓群數量之多、分布面積之廣為國內僅有。據稱,在這里出土的2000多年前漢代酒鼎中的燒酒,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件液態文物之一,同時也表明這個地區的酒文化之久遠。此外,還有極具地區特色的民族民間書畫、音樂舞蹈、剪紙、河套二人臺、爬山調、蠻漢調等民俗風情作品,都是構成河套文化的重要內容。所以,“河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地域名稱,它主要呈現的是河套文化,是文化與自然的和諧彰顯。
河套文化是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北方文化的瑰寶,是人類發展史上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獨特的文化特征和強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過程,對于我國的北方軍事史、烏拉特草原文化史、游牧定居與墾殖發展史具有巨大作用。探尋和研討河套文化,傳承和弘揚河套文化,打造和傳播河套文化,對于豐富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提高地區經濟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輻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文字來源于網絡
天賦河套—春
天賦河套—夏
天賦河套—秋
天賦河套—冬
圖片來源—河套文化研究網